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
从实践逻辑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举世瞩目。
从理论逻辑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最本质特征、最大优势、最高政治领导力量”等铿锵有力的表述,都充分表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性。
从发展逻辑来看,新征程上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不断增强。具体而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对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全面领导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关系。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高度统一的。党内同志特别是广大领导干部,要真正懂得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的“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的道理。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党不谋求自己的私利,也不代表任何特殊集团、阶层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不断造福人民。我们党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发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人民的基本权益有制度的保障。由此,党心与民心是相通的。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我们建立与完善各种制度,推出各项措施,畅通多种渠道,密切联系群众,关心人民的安危冷暖、衣食住行等实际需求,使人民的呼声被及时听到、人民的困难被有效解决,让群众得到实惠、看到希望。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牢牢植根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说:“每到群众家中,常会问一问,还有什么困难,父老乡亲的话我都记在心里。”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我们党注重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风雨同舟,同甘共苦。
从这个角度来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是要削弱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而是要深化党群关系,使党群关系牢不可破。任何想把党群关系对立起来的企图,都不可能得逞。人民群众愿意跟党走、跟党干,党才会强大,才有活力。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条条”与“块块”的关系。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既要保证党的集中统一,又要做到各部门、各地区协调共事。
“条条”与“块块”都要心怀“国之大者”。各部门、各地区在作决策时要算大账,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把部门、地区的工作放在党和国家整体格局中加以考量,在行动中听从中央指挥,推动部门、地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协调一致,形成合力。
“条条”与“块块”之间要协调发展。要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合理规范垂直管理体制与地方分级管理体制,努力克服条块分割的乱象。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条块分割有多种表现,在条块之间有可能形成“真空”地带,导致无人管理、无人负责。在党的全面领导下,通过完善组织领导机制、专项工作治理机制、基层网格化管理机制、智能化管理平台等,“条条”和“块块”之间加强联动、明确责任、信息共享,可以逐步破解条块分割困境,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条条”与“块块”都要主动作为。要完善条块治理机制,在重大项目决策上开出协调事项清单、建立沟通会商机制,在合作中求共赢,在协作中求发展。
毛泽东同志曾用弹钢琴作比喻,强调“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把弹钢琴的“十个指头”比作“条条”与“块块”,说明条块工作推进有序、有节奏,才能合奏出美妙的音乐。
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全面领导与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的关系。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与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是和谐统一的,既要保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又要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治理好,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维护党中央权威,对中央决定的政策要坚决执行,对中央禁止的事情要坚决不做。这不是被动等待中央的指示和部署,而是要对中央的大政方针认真领会、吃透精神,并与部门、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对表对标,积极落实。
要发挥各方的主动性。要处理好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不能只顾部门、地方的局部利益而不顾全局利益。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局部利益要服从全局利益。在党的全面领导下,把9600多万名党员和48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发挥出来,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
要发挥各方的创造性。我国幅员辽阔,区域之间发展速度、水平不一,区域状况差别大,现代化进程不可能完全同步。要鼓励条件好的地区发挥创造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抓住资源优势和潜力,率先实现现代化,并积累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带动和帮助更多地区实现现代化。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副董事长、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