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正文

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提升高质量发展能力

作者:王永贵   更新时间:2020-04-01 18:30   阅读次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韧性强劲,内需空间广阔,产业基础雄厚,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重点任务”。3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今年前两个月国民经济运行主要指标数据。虽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体可控。当前,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化危为机,就一定能够在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推进中国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迈向高质量发展。

1.经济韧性强是成功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风险的关键

所谓经济韧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体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有效应对外部干扰、抵御外部冲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决定一个经济体在遭受外部冲击之后是“成功复苏并重新实现经济稳步增长”,还是“从此步入经济下行轨道”的关键所在。经济韧性有多方面的具体体现,包括宏观经济韧性、制度韧性、区域发展韧性、城市发展韧性、产业发展韧性以及微观的企业韧性等内容。增强经济发展韧性,意味着更加强调经济系统自身调整所形成的对外部冲击的适应能力,以及通过创造新发展路径实现持续增长的能力,其实质就是经济体能够维持自身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不断迈向更高发展水平的能力。

当前,虽然受到疫情短期冲击,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中国经济韧性强,首先表现在经济总量大的优势,201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6.1%,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全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经济增速、就业情况、物价指数等主要宏观调控指标处在合理区间。其次表现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的特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一批新产品、新技术正在加快孕育并不断破茧而出,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加快形成并不断积蓄力量。再次是从发展条件和资源禀赋来看,广阔的内需市场和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提供的巨大回旋余地,以及改革红利不断释放、经济新动能加速培育提供的转型升级能力,使得经济韧性不断增强。

中国经济韧性强,从制度层面来看,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加强了总体经济应对外部冲击的能力。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到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在历次外部冲击中的良好应对,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韧性强的特征。

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从疫情暴发、生产和消费受到冲击,到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序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经济逐渐回归正常的现实,再次凸显了中国经济韧性强的优势。比如,在疫情初期,不少企业都处于休眠或半休眠状态。随着政府及时采取的一系列财政、货币、金融等措施,企业生产供给能力及时恢复,各地医疗物资和生活物资相对紧张的状况明显好转。据统计,疫情出现后,中国有3000多家企业的经营范围新增了口罩、防护服、消毒液、测温仪或医疗器械等业务,发挥了企业韧性的积极作用。

当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也提醒我们,通过强化经济韧性,应对可能出现的大规模突发事件,依然是我国经济高质量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目前应特别关注稳定并优化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和布局,以及推动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这两方面的工作。

2.在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疫情的暴发和全球蔓延,将不可避免地对全球供应链产生较大影响。3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国将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产品”。

在疫情暴发早期,受疫情影响,出现了产业链向外转移的风险,大量中国企业面临着通过复工复产快速修复区域的、全球的产业供应链生态体系的重任。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加速推进,中国供应链体系恢复稳定。当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对全球生产和需求造成全面冲击,对全球供应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全球供应链、产业链、贸易链和投资链的不稳定,暴露出高度集中的、基于成本优势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所存在的潜在风险和脆弱性,也对中国经济构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当前,在中央的紧密安排和部署下,稳定供应链体系,提升供应链水平的各项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文组织开展产业链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要求在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的同时,有序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复工复产。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聚焦重点产业链,以龙头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增强协同复工复产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上强调,“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坚定不移扩大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扩大进口,扩大对外投资,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贡献”。为此,需要继续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稳住外贸和外资两个基本盘;积极探索有效培育并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体制和机制,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继续坚持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持续关注小微企业生存状况,认真调研外向型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探索和推动外向型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稳定全球供应链体系,也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供应链中的地位,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韧性。

3.加快经济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

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传统经济正快速转向数字经济和智能经济。中国政府也出台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目前,5G、工业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和新兴技术(ABCDE),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服务化正在改变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中国产业乃至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从各个层面影响并持续增强中国经济发展的韧性。

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向数字化与智能化方向发展。不聚会、少出门等要求,虽然打乱了餐饮、旅游、影视、健身、交通、酒店、娱乐、零售等企业的发展节奏,却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拥抱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新的弹性工作方式等,加速了企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升级的步伐。原来的“面对面”和“手牵手”,很快被“云操作”“屏对屏”“线连线”所取代;以“指尖上的消费王国”(手机APP)的崛起为依托,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得以进一步融合。疫情的防控需求还推动了大数据和智能化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办公、智能制造和智能科技在抗疫期间迎来了勃勃生机。因此,在精准识别并快速补齐中国经济发展短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加快促进中国经济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积极推动中国企业的数字化经营水平,并在税收优惠政策设计等方面给予激励和引导,依然是我国不断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的重要任务。

(作者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董事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